数月前,正值煎熬于疫情肆虐的封城阶段,接到来自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好友舒伯阳教授的信息,他希望我能为其即将脱稿的作品《旅游体验设计》写一篇序言。我当即就答应了。如此“爽快”地答应,很有一点“好为人言”的职业病的成分,本当自戒。但这一次的“爽快”也确实另有因由。一者,好友之请,本就推无可推,自然也就要爽快一点;二者,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一听他道出的书名,眼睛便已一亮,精神便已一爽,情绪便已一振。当伯阳教授把书稿发来之后,一路读过,更有一时在天空俯瞰、一时在林中行走的感觉,欣悦之情,不能自已。现在看来,当时答应作序的爽快是歪打正着做对了的事情,因为我有机会先睹为快,并从中学习、领悟到很多为我所关心和努力求索而不得的道理。只是有一点尴尬:答应作序的爽快,后来演变成拖延作序的爽约;阅读书稿的愉悦体验,后来面临着如何组织思路加以表达的文字挑战。这种状态的根源也许是,面对一部很好的书稿,我生怕我的序言成为狗尾续貂之作。
首先,这部著作的立意是有前瞻性的。就旅游体验研究尤其是理论探索而言,国内大体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在西方国家,也大致可追溯至埃里克·科恩(Eric Cohen)等人发表于20 世纪70 年代的作品。这样看来,研究的历史可谓不短。但是,到目前,就笔者有限的见识而言,尚无学者将研究主题直接而系统地定位在“旅游体验设计”这个主题上,并直面旅游体验产品的打造这样的目标,而伯阳教授做到了。在他的作品中,他不仅要探索“旅游体验设计”这种创意性活动的规律,还直接呈现了创意性的作品,这使得这部作品有了顶天立地的品格。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一部很好的、立意先进的作品。这样的立意,于我个人而言,也非常契合己意,深得可以引为同道之感:近年来,我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希望我能以三部曲的形式推进我对旅游体验的研究,而第三部著作的名字就是《旅游体验研究:旅游世界的构造》,其中的本旨,也有旅游体验设计的意思。此外,于2019 年在海南大学成立的“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其目标宗旨也是要将理论研究成果体现为体验产品的设计。所以,当我阅读伯阳教授的大作时,这种兴奋感便一直伴随。我相信,只要旅游体验研究的同人有志于打造一个能为旅游产业界做出现实贡献的理论流派,那么,学界同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有像伯阳教授这样能够长期坚持在旅游体验理论和实践方面兼修并蓄的核心学者的引领,旅游体验知识共同体的建设,就不愁其成。仅就这一点而言,伯阳教授的这部作品便已功莫大焉。
其次,《旅游体验设计》这部作品,是一部生动的作品。伯阳教授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倾注了他长期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和思想凝练的努力,而且呈现了他丰富的旅游体验产品设计的实践经验。在我看来,旅游世界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独特性,旅游体验则是赋予人生以这种丰富性、独特性的在场行为,对这种行为的研究,对这种行为的内驱力的研究,对如何能够为满足这种旅游者个体内在体验需要而提供产品对策的研究,构成了旅游世界理论研究和实践应对的核心命题,甚至可以成为主导整个旅游研究方向的范式性命题。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大课题——正如伯阳教授将其纳入体验经济大背景之下那样,一部学术著作如何以轻松、灵动的形式直面严肃、宏大的理论话题,这本身一定是一个挑战。《旅游体验设计》在这个方向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使得这部作品的研究成果的呈现与它所探讨的对象世界形成了某种“结构同型”的契合,这应该也是作品的一个成功之处。
最后,尽管可以言说的角度很多,尽管这部作品的理论贡献和案例呈现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我还是想从另一方面展现这部作品的价值:这部作品事实上已经开启了在本体论层面的一个讨论方向,那就是,在旅游的实践界,如何践行旅游体验设计这种创意行为;在旅游的理论界,如何展开对旅游体验设计这种创意行为内在规律的研究并贡献理论成果,而避免让“旅游体验设计研究”轻易滑入“旅游体验设计实践”的泥沼,这也将是未来旅游体验设计领域理论研究将要面临的一个课题。有幸的是,伯阳教授已经用他独具只眼的学术敏感,为我们展现了他在这个领域的辛勤探索。
至于这部作品的丰富内容,还是需要读者自己走入书中,做一次独特的旅行,成就一次个体的独特阅读体验,这样才可以洞察这部作品的全貌。恕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