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新闻资讯分类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发布日期:2024-10-19 浏览次数:

  从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全国两会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创造性提出新的生产力理论,深刻阐释了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今日起,羊城晚报推出“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专栏,邀请广东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面、深入、系统解读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为广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解读。

  羊城晚报: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贯穿“两会时间”的高频词。那么,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关锋: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先进生产力。这种新质态,就生产力本身而言,有两个基本层面需要我们重视。

  首先是指它的构成要素具有新质态。具体说,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它的三大实体要素,在今天已经与现代新兴科技深度融合,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知识化、科技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资料日趋信息化、人工智能化、自动化、数智化,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成为劳动对象。一言以蔽之,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现代新兴科技水融、相互促动,一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是新兴科技“创生”来的,这和传统生产力迥然不同。

  其次,其生成要素之间形成的合力具有新质态。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生产力不是上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新质态生产力使这种合力具有全新的样态,一是现代新兴科技本身具有强大的塑造力、整合力,二是它不断催生诸如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非实体形态的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也具有强大的渗透力、黏合力。习强调,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

  也正因此,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在此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彰显,创新性科技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尤为显要。

  任映红: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关于“新”的释义,主要有:一是形容词,刚出现或刚经验到的(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亲身经历或体验)、没用过的(跟“旧、老、陈”相对);二是动词,更新,改变旧的,性质上变得更好。

  由此看新质生产力的“新”,一方面指刚出现、没用过或刚经验到的新领域、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新赛道、新模式、新路径、新优势、新动能等;另一方面指为满足时代新需求或追求更佳状态,提出有别于常规或惯常思路的新见解,对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加以改进或创造出新事物。其核心要素是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通过创新驱动,生产力的诸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发生“质”的变革、有质态“跃迁”,获得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怎样的理论价值?

  关锋:的确,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的生产力决定论,强调生产力是历史进步、社会形态变迁最终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还有更为具体的一面,即科学地揭示、阐明生产力的具体构成和如何发展。

  后者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点。其一,理解生产力不能脱离其基本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现代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如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其二,生产力不能被视为这些基本要素的简单相加,更重要的是各种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形成的“生产合力”,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同样非常重要;其三,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既有可能来自生产内部物理性动力,如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也有可能来自生产内部的社会性力量,如分工协作、人为的控制配置,后者往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即生产关系。

  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基本分析框架,又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出新”。比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的坚持和继承。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蕴含着重要的思想理论创新。习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这种创新,首先突出表现为凸显科技创新重要性。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高科技摆在第一位。新质生产力与新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其次,更为突出生产力发展的“合力性”,强调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其三,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这里,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任映红:习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科学技术、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复杂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彰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物质生产仍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教育、科技、人才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彰显,也为新时代新发展打开了理论新视域、新空间。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习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是富有学理性的、内涵深刻的创新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羊城晚报: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应当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意义?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关锋:“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提出,源于实践,源于对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源于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发展状况的科学把握。在新质生产力提出以前,习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正是这三个“第一”更为凝练的表达和生动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提出,同时能有力指导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基本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实质,就是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不断改造、提升基本生产要素并优化组合,达到几何倍数的效果或“幂数效应”。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走深走实并和现代制造业高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支撑。

  其次,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强国战略不断获得坚实支撑,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因为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而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就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性。

  再次,新质生产力同样源自“生产合力”,它和产业优化具有更强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搞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促进数智化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选择。此外,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建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打造以优质基础建设等为代表的生产环境、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进而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规模庞大、行业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有基础,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也有积累,但依然存在着困难和挑战,关键要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依托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数智化转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深度开发特色产业,激活高精尖技术集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新质生产力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绿色环保等新赛道,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主导产业发展,激发与引导需求升级,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产业集群。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齐头并进,发展方式向品质、效率与安全统筹协调发展转变,推进技术研发向产业创新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新质生产力中,创新起主导作用,而创新的主体是“人”。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核心竞争力,是创新理念的主导者、技术应用的主攻手还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是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使人才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摆脱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蓄积新的增长动力源,尤其是加快蓄积现代化人力资源,需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引育汇聚一大批各领域人才,突破一批牵引性、关键性、标志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以激发其叠加放大和整体裂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