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新闻资讯分类
别盲目进行国际行业对比发布日期:2024-10-21 浏览次数:

  说到行业研究,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国家之间的行业数据对比。这种方法可以很轻松地让投资者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态,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研究误导。

  如何科学地进行国家之间的行业对比?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仔细考虑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文和物理差异。

  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直接用“某国的某行业发展水平是多少,所以某国的行业潜在空间也是多少”的方法进行研究,就会造成偏颇。

  只要能科学地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跨国比较就能给我们带来不错的观察视角。

  以飞机场的数量为例,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2010年,中国只有502个机场,而同时美国有15079个。如此巨大的差距,究竟说明中国的机场太少、还是美国的机场太多?其实,两者都是。

  一方面,美国是有名的飞行大国,其全国的铁路网、尤其是客运的高铁网络并不发达,而国民的飞行传统则由来已久。另一方面,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落后,同时为了从更优能耗的角度发展经济,政府又投入巨资兴建了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络。两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之间飞机场的数量差距如此悬殊。

  此外,国土面积的大小也会影响机场的数量,国土面积越大则机场相对越多。比如,2010年时巴西有4072个机场,加拿大有1404个,俄罗斯有1213个,而德国只有549个,法国有474个,英国也只有505个。

  所以,这组飞机场的数据仍然可以让我们得出中国航空工业仍大有可为的结论,但是如果硬套数据,讲中美差距明显、所以中国机场有30倍的增长空间,就会有失偏颇。

  汽车行业的数据同样如此,按照NationMaster网站的统计,每千人所拥有的机动车,美国在2014年为797辆,而中国公安部2016年发布的数据为每千人214辆。那么,能说中国机动车行业的人均保有量是美国的1/4,所以还有大概300%的增长空间吗?

  显然不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车轮上的国家,其城市的布局比中国要大、要广阔,住宅容积率明显更低,其客运铁路的效率也远不及中国。所以,从机动车保有量的角度来讲,如果要分析潜在最大发展空间,美国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参照标的。

  NationMaster网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同年,德国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为572辆,日本为591辆,英国是519辆,OECD的数据则显示韩国2014年为459辆,这些才是分析中国机动车工业长期潜在增长天花板的有效数据。

  那么,是不是中国的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仍然只是以上国家的40%左右,所以机动车行业就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呢?问题是,我们还需要考虑,中国的人均GDP是这些参照国家的百分之多少?只有一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大于、或者说远大于人均GDP的发展空间,这个行业才能算是一个明确的可能能够以超出平均速度增长的行业。

  按IMF的统计,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算,是15399国际元,同期德国、日本、英国、韩国分别是48111、41275、42481、37740国际元。很明显,机动车行业的增长空间,是小于人均GDP的增长空间的。

  让我们再看一些例子。国家之间饮食习惯不同,则造成不同食品消耗量不同,而不同的饮食习惯则是由不同的历史传承、民族习惯造成的。如果不分国别、盲目比较,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啤酒为例,按麒麟控股株式会社的统计,2014年,德国的人均全年啤酒消费量是104.7升,隔壁的奥地利则是104.8升,爱尔兰是97升,不过,这些全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啤酒消费的大国。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二梯队,则有美国的75.8升、澳大利亚的74.2升、英国的67.7升。可以看到,尽管经济发展类似,但是因饮食习惯不同,造成这两组国家的国民啤酒消费量迥异。

  2012年,中国的同口径数据则是32升。那么,我们能不能以上述两组数据得出中国人均啤酒消费仍有200%、或者最少100%增长空间的结论?并不能,因为啤酒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饮料,东方人对其并不太适应,同口径下,日本在2014年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只有42.6升,韩国是45.8升。

  而饮食习惯的不同则在另一种食品上,以相反的姿态反映出来。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4年的统计,当年中国大陆人均茶消费量是73盎司,位列全球第7名,中国香港则为50盎司,而同年日本只有35盎司,新西兰23盎司,新加坡22盎司,德国8.1盎司,韩国只有区区2.3盎司。如果想用经济发展水平解释这样一组数据,简直不知该如何下手。

  有意思的是,同属英语国家,同口径的美国人均茶消费量是12盎司,加拿大是14盎司,而英国和爱尔兰,这两个美国和加拿大国民的主要历史来源国,却分别有120盎司和147盎司。看来,就茶叶这个行业来说,想从国际发展水平中找到什么可以利用的数据支持是难若登天了。

  饮食习惯和体格的区别,也导致在人均肉类消费量上存在巨大的国别差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09年,美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是120.2公斤,澳大利亚是111.5公斤,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梯队的法国是86.7公斤,英国是84.2公斤,而同年中国则是58.2公斤。

  那么,通过以上对比,是不是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还有大概100%的增长空间?问题是,同年韩国的人均消费量是54.1公斤,日本为45.9公斤,甚至都低于中国。那么,究竟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更能作为中国的未来参照国,还是日本和韩国?

  不过,也有一些行业的数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时候跨国比较往往可以在同一口径下进行。

  比如,对于经济大国来说,能源消耗就不存在太多的国别差异。按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韩国是6994.5千瓦时,新加坡是6435.2千瓦时,德国为5149.4千瓦时,英国为3964.5千瓦时,中国则为2964.1千瓦时。可以看到,考虑到人均GDP的差距,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已无多少增长空间。

  但即使对于能源消耗这样一个比较“标准”的行业数据,也有一些异常点的存在。2013年同年同口径的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是9207.8千瓦时,而中东的科威特是12991.1千瓦时,阿联酋是10239.8千瓦时,卡塔尔更达到惊人的25456.8千瓦时。显然,这些数据对衡量中国未来的能源消耗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而保险行业的数据,则揭示了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巨大前景。按瑞士再保险的统计,2015年中国内地以美元计价的人均总保费为280.7美元,同期英国为4358.5美元,法国为3392.0美元,美国为4095.8美元,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分别为4094.1美元和6271.2美元,日本为3553.8美元,韩国为3034.2美元。可以说,中国内地的保险市场尚有10到15倍的增长空间。

  即使考虑到中国物价更低、等量货币含金量更高的因素,估算其实际GDP/名义GDP大约为2的话,中国保险行业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保费总额也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8左右。

  最近几年,产业资本热衷投资的医疗行业,其差距则没有保险行业那么大。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以2011年美元价格调整后的统计,在2014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健康与医疗支出,中国为731元,同时日本为3727元,芬兰为3701元,意大利为3239元,新西兰为4018元,英国为3377元,中国约为发达国家水平的1/5左右。考虑到之前所述的中国的人均GDP(购买力平价)是它们的大约1/3,医疗行业的空间其实并没有人们通常理解的那么巨大。

  而大多数认为中国医疗行业空间巨大的分析,主要是以美国为参照物的,同年美国的人均医疗花费是9403元。可以看到,这一数字虽然是中国水平的12.8倍,但也是一般发达国家的2到3倍。所以在医疗行业的比较上,美国其实是一个特例。

  OECD在2013年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年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4%,德国则为11%,法国为10.9%,英国只有8.5%。而在2016年,中国的这一比重达到6.2%。

  总结来说,国际行业数据对比既是一个能让我们清楚了解本国行业发展水平的利器,却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应用的手段。如果不全盘、仔细考虑国家之间的行业数据对比,片面只看一两组数据,往往会使我们受到误导。毕竟,正如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在剧中引用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论。”